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电商> 电商新闻

拼多多供应链急行军里:密集下乡、连续探厂

2019-01-03 11:53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等等 浏览(1140)人   

  IPO后,除了财报季,拼多多创始人黄铮很少公开露面了。但他没闲着。过去半年,我们看到,拼多多假货话题停歇,战略合作密集,供应链改造不遗余力。拼多多供应链急行军里:密集下乡、连续探厂。


拼多多供应链急行军里:密集下乡、连续探厂


  内部人士透露,上半年以来,公司投入大量资源、人力,建立了平台治理小组,由创始人黄铮亲自负责,对不合规商户的清理,没有任何妥协。

  平台治理与供应链升级属同一个话题:清理的同时,拼多多也在树立样板,尝试建立一种良币驱逐劣币的平台机制。今年以来,黄铮不断强调,供应链升级将是公司一个较长周期的战略重点,拼多多最终模式是使得上游能做“批量定制化生产”。

  2018年上半年,尤其IPO前几个月,我们看到,拼多多不断下到中国田间地头,强化农产品供应链,透露了商业模式与优势品类的核心竞争力;IPO后,它与网易严选、国美电器等业内平台建立合作,平台视野打开;接着,Q4,它推出“新品牌计划”,年末来了一波集设计、生产、品牌及服务于一体的本地厂家探访,从深圳到潮汕再到重庆,进一步夯实了平台供应链体系。

  夸克参加了广东潮汕松发陶瓷的探访。不过,这里不想再度介绍几家公司基本面,而想让你看到,拼多多系列动作背后,还有哪些用心。

  你或许立马能想到IPO前拼多多平台品质危机。那确实是成长的烦恼,一幕尴尬。系列治理、改造及合作拓展,应该有它强化平台治理与消除质疑的用心。

  但若结合“新品牌计划”尤其年末这轮探访,你应该意识到,拼多多接下来的更多信号:

  一、强大的成长动能;二、正在形成一种兼融效率、品质、丰裕圈层化、技术与数据驱动明显的融合商业形态;三、一种新的商业模式雏形、组织架构,隐含在“新品牌计划”里。四、出色的平台转化率,短期仍引 而不发的货币化策略。

  关于规模化速度,拼多多有点吓人。2017年它的GMV超过1000亿;2018年6月的招股书,2200多亿;2018年Q3财报,已达3400多亿。内部透露,2018年全年GMV,有望达到4500亿。

  若保持现有增速,未来一年半,拼多多GMV将有望超过1万亿。即便放缓,2020年达成应该不成问题。

  年末一轮探访,强化了这种认知。你能看到,这一持续落地的“新品牌计划”,里面隐藏着上述诉求。

  这一计划的内容如此这般:拼多多将聚焦中国中小微制造企业成长的系统性平台建设,扶持1000家覆盖各行业的工厂品牌。首期试点20家工厂,包括深圳家卫士、潮州松发陶瓷、浙江三禾厨具、重庆百亚纸尿裤、安徽富光保温杯等。

  这些品牌可能有些陌生。但它们的母体却都是国际品牌的ODM服务商,在全球供应链环节扮演着核心角色。比如家卫士母体松腾实业,长期隐身于霍尼韦尔、惠而浦、飞利浦等品牌之下。

  跟几年前炒作的日本马桶盖一样,这是中国制造业的悲情:ODM能力强劲,却因创意、营销、品牌经营能力等不足,只能栖身于产业链末梢。拼多多平台上,家卫士同类产品价格亦仅为母体代工的国际品牌价格的1/4。

  “新品牌计划”的落地,既有利于提升自身平台商品品质,也为这些设计、制造、品牌一体化的本土企业奠定了成长的基础。你知道,拼多多的撮合力强大,GMV背后,有它惊人的交易笔数。“新品牌计划”落地帮扶层面,包括大数据支持、专家诊断、研发建议、流量倾斜、推荐位资源、品效合一的数字化营销等。而高效的社交、团购机制下,迎合着本土这类企业诉求。

  拼多多的诞生,虽然有整个行业社交、支付、日益成熟的物流基础设施支撑,但更核心的土壤,则在于中国制造业。制造业土壤的厚度与肥力,决定着拼多多成长的高度。过去,这一肥力很难释放,因为中国制造更多依赖出口。当遭遇外部压力后,本地市场反而迎来转机。尤其对拼多多来说,简直是一场机遇。

  上述厂家也落户天猫等平台,但松发瓷器市场人士坦陈,想在天猫、京东上做好,实在太难。

  这是夸克做出第一层面判断的基础。“新品牌计划”落地,改造供应链的同时,会为拼多多打开新一轮成长机会。

  当然,GMV只是粗略的指标,用户规模尤其是日活用户数据、商户规模、品类与SKU、营收、交易笔数等,都会是核心的指标。

  为何说拼多多正在形成一种兼融品质、效率、丰裕圈层化、技术与数据驱动明显的融合商业形态?

  新品牌计划之下,“品质”话题暂时略过。“效率”优势也讲很多了。拼多多的社交+团购化特征,形成了一种新的场景。是的,这种局面下,“团购”不但不是过时的营销策略,反而是常态化的场景。由它出发,拼多多汇聚的规模需求,对于上游来说,能快速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的采购。

  这尤其适合那种对于时效性要求更高的品类。比如,它能在农产品领域做到今日局面,里面就隐含着商业模式竞争力。

  “丰裕圈层化”,这是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我绕开说几句。你知道,拼多多诞生后,外界认为它是一种“消费降级”。对应“消费升级”,明显贬抑很多。事实上,“消费升级”概念已经被曲解滥掉,它好像成了价格区割的市场形态。很多人已经意识到这一概念的虚妄,开始用“消费分级”来定义。我也不太认同“分级”,因为,跟“升级、降级”类似,它满是“阶层”与“等级”的味道。

  我更愿用“消费分层”。拼多多平台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消费洞察力。它捕捉到了过去多年未被有效覆盖或者未被激活、满足的细分需求。这里面,有新增的人群需求,但根本不是所谓“一二三四六级”市场的差异,同一类人群,甚至同一个消费者,他身上也有多个层级与圈层的消费。前者侧重的可能更多是性价比,后者更多是兴趣与喜好。我见过太多富有消费力却天天在拼多多上玩“开心果园”的阿姨们。

  拼多多不完美,但它激活了无数民众的丰富的消费诉求,通过社交化手段,形成了无数的消费圈层。这些圈层并非等级差异,而是平等的关系。我说这是一种丰裕的圈层化。

  这种丰裕的圈层化能力,来自哪里?

  我认为,除了社交的强关联与覆盖力之外,它与拼多多对用户、商品数据的挖掘有关。甭看它的用户规模不如阿里们,但是它的交易笔数不低,而且效率更高。这里面有精准的撮合力。

  拼多多本质上也是一家技术与数据驱动的平台。1000多人(应该不止了)能支撑起4000多亿的GMV,无论对比阿里还是其他,都是相当强悍的一幕。有人反复问黄铮,为何不将公司注册在杭州,而落在成本较高的上海。记得黄铮几次回答里,都没有遗漏人才的结构与技术的力量。他还强调过本科老师、研究生导师都是AI领域的院士。我想这都不是偶然。而很多人却容易忽视拼多多这一层面的竞争力。

  但我更愿提醒你注意我上面强调的“融合商业形态”一词。相比效率、品质、细密的圈层化等其他标签,我更看重这一表达。

  很多人认为,拼多多接下来会走上阿里的平台分级之路,也会诞生一个新的类天猫平台,从而形成多层次、多平台的运作。

  拼多多诞生前,黄铮做的本来就是“拼好货”,后来成了“拼多多”的一个频道。今年以来,它嫁接了网易严选、国美电器等合作方之外,供应链得以优化,品质有了明显的提升,好像会走上这条路。

  但我觉得这是一种误区。记得黄铮去年回答我的问题时,特意强调了两种平台融合的艰难。但是,正因艰难,拼多多反而更要走出一条融合之路。在我看来,即便未来平台壮大之后,会有平台或者其他业务诞生,黄铮恐怕也不会复制淘宝——天猫的路径。

  因为,若是简单复制,那就等于:

  1、否定了自身的平台基础定位;2、否定了自己的技术组合与商业模式。

  夸克认为,至少一个较长的阶段,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就在于它的一种融合形态。这里面有对中国制造与中国品牌的重新认知,有对消费端的全新洞察,更有技术与数据力量的自觉。

  就阿里而言,从淘宝到天猫,这种平台分层,看上去顺应了消费升级与平台品质提升,有利于构建商业模式,壮大规模,但也有原罪的过程。而且,就过去几年结果来看,它也导致淘宝与天猫各自出现一些发展的阻力。它们之间的定位看上去分明,未来的演进,会有新的融合。

  突然让我想起当初的聚划算。这个高效的平台,当初其实有着今日拼多多的形态。记得在并入天猫前,它已经开始融入许多社交化的手段,而且在商品品类上,走出了低价团购的风格,倡导的理念与今日的拼多多亦有雷同。

  聚划算一度被称为阿里“倚天剑”。这表达里有效率与融合形态的气质。聚划算的营销机制,介于常态日销与双11等机制之间,它的引爆与沉淀力量强大。但它与天猫、淘宝之间,有多重交叉与博弈。

  这种交叉与博弈,在我看来,体现的就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融合趋势。聚划算并入天猫,丰富了天猫的平台服务,但也将更为独立的“拼多多们”收归于巨型平台之中,导致自身虽然有各种灵活的营销策略,相对于独立的外部拼多多们平台,效率仍有不及。对于许多细分的圈层,覆盖亦有所不利。

  某种程度上,甚至想说,阿里电商版图的部分挑战,就在平台分级与拼接处,未来,随着淘宝激活,天猫与淘宝之间应该还会有新的定位参差。而这些多重足可想象的交叉处,恰恰就是拼多多的活力土壤。

  我们看到,今日的淘宝、天猫也在不断融入新的机制,也包括京东前不久组织架构变革里前台社交化动向,当然不能说是学习拼多多,毕竟巨型平台里几乎可以容纳了所能想到的形态,但拼多多就是诞生在行业认为电商业已无想象空间的时刻,它就像一条鲶鱼,激活了整个行业版图。整个行业不应该漠视它的这一巨大价值。

  很多人说,拼多多壮大之后,电商业没有了发展空间。这不过杞人忧天,未来一定还会有新的模式。

  绕回来。让我们看第三点,就是“新品牌计划”里,拼多多的商业模式动向。

  这个计划的落地支持,包括大数据支持、专家诊断、研发建议、流量倾斜、推荐位资源、品效合一的数字化营销等。而高效的社交、团购机制下,迎合着本土这类企业诉求。

  在探访中,我们获悉,拼多多正在打通与许多厂家的后台、数据。我们认为,这一步,或将预埋下全链路、全场景、全渠道的服务,而拼多多2B的服务将得以丰富。

  而随着平台规模壮大,未来一年,拼多多的组织架构应该会进一步调整。它有望成为经典的S2B2C模式,就是S的部分,将在数据与技术的驱动,变身为敏捷、积木形态的解决方案。整个公司基础设施的服务形态会得以凸显。

  考虑到黄铮定义的“拼多多=Costco+disney",可以断言,除了基础定位,未来拼多多也会有更高体验的IP化进程,以及线上线下一体化的运作。

  最后,拼多多的货币化策略,也就因上述动向而得以丰富起来。

  拼多多收入主要来源于线上市场服务,包括为入驻商家提供的市场推广(广告位)服务和佣金收入。老实说,尽管黄铮强调过类似FB的信息流广告服务,至少截至目前还远不够明显。

  但在“新品牌计划”里,我们能体会到多重变化:

  1、着眼中国制造业升级尤其品牌觉醒,拼多多是一个非常适合为本土品牌提供引爆并沉淀营销的大平台。当然,成熟品牌的新品,也会汇聚起来。2、随着B、C两端数据流的贯通,以及全场景、全渠道模式的形成,拼多多将变身一个数据、技术驱动的品效合一的数字营销平台。

  此刻的“新品牌计划”,不但可以优化平台治理,提升品质服务,更能壮大潜在的数字营销客户群。

  当然,这一时刻,它还恐怕不敢薅羊毛。4000多亿的GMV,虽然体现了速度与激情,但与阿里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它还有很多基础工作没有完成。

  可以判断,即便未来两年,拼多多都将很难有规模化的盈利能力。无论在用户、商户、数据、技术方案还是潜在的线下布局外,它整体仍还处于孵化与培育阶段。这个周期,若追求快速变现,强化广告营收,平台体验与供应链方面的努力恐怕都会弱化。何况,竞对们已经开始复制它的部分策略,依靠更强大的资源支撑冲刺。拼多多还远没有到收割的时候。

  与其他同行领导人相比,黄铮年岁要小许多,而他罕见的安静里,应该反映了拼多多此刻的耐心。

  所以,我们说,未来一个周期,当然,GMV、用户、商户、品类与SKU、营收、毛利、交易笔数等,都会是核心指标。考虑到这是一个广泛协同的平台,它的开放精神、组织架构变革、人才梯队建设乃至黄铮本人的综合领导力也会呈现出来。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资讯:http://www.2898.com/news/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