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在线客服

当前位置:首页> 创业> 点评

ARM的事儿,我们的算盘不如孙正义的算盘打得巧

2018-06-07 15:19 来源: 站长资源平台 编辑: 等等 浏览(666)人   

  ARM的事儿,我们的算盘不如孙正义的算盘打得巧。中国人总喜欢给一些事灌注看上去高大上实质缥缈的情怀。而人家常会利用我们这心理,把玩着巧妙的商业策略。我们当然会受益。但更多时候,人家吃肉,我们喝汤。ARM在中国最新的事儿就是如此。


ARM的事儿,我们的算盘不如孙正义的算盘打得巧


  最新消息,软银官方公布,将把ARM中国子公司51%的股权转售给一家中国背景的投资公司。

  你知道,不久前,ARM中国合资公司(中方控股),已正式成立运营。它由厚安创新基金与ARM成立。厚安创新基金背后是中投、丝路基金、淡马锡、深圳深业集团、厚朴投资(私募股权投资,高盛与淡马锡幕后支持)以及ARM等。新公司志在发展成为中方控股的IC IP开发与服务平台。

  软银尚未透露,ARM中国子公司51%股权的接盘侠到底是哪家中资背景的投资公司。但若你考虑到以下两点,就应该感受到,它很可能是厚安创新基金,至少还是中投控制的体系:

  一、ARM中国合资公司正式运营前,ARM总部负责IP授权的高管对外透露过,新分支有IPO的打算;二、短期内,ARM中国合资公司还是一个空壳,没有核心资产。

  这意味着,ARM中国子公司51%的股权,很可能会注入这个合资公司,尽快形成实质性的运营,并带来形式上的造血功能。

  如果不是厚安创新基金接盘,中方主导的ARM合资公司与ARM中国子公司之间,就会形成直接的竞争关系,徒增鸡肋与内耗。虽然两者的定位有一定的差异。

  这里隐含的问题是,我们的如意算盘,跟孙正义的如意算盘,很不一样。

  由于卡在中美贸易博弈当口,ARM这事一度成了中国化解美国高压钳制、摆脱芯片技术封锁、寻求自主可控的动向。

  这动机似乎其来有自。

  2009年,中投就有意投资ARM,甚至寻求过通过二级市场收购ARM股份来建立一种深度的关联。最终似乎无果。

  再补一句。那个周期,中国企业龙芯亦曾有意收购当时尚在挣扎运营中的美国MIPS,代价可能只有几千万美元。同样无果。MIPS也是与ARM、X86分立的处理器架构之一。

  这里面,应该就有本地企业、当局摆脱压制、寻求自主可控的动机。由于MIPS是美国一家校园背景的企业,即便挣扎经营,恐怕不会转售中国,渗透英国背景的ARM或者与它深度捆绑合作可能有利于未来的产业面。

  ARM不会也绝不可能落入中资之手。政经世界,英国与美国几乎同质,《瓦森纳协定》下,亦不可能放弃针对中国半导体业的高压管控。

  ARM当然有它独立一面。软银能重金吃下它,本身就是一种信号。它反映出,一个变革时代,ARM面临的一种困局与重大机遇。

  ARM是一种小而美的商业模式,它独特而充满美感。但在一个万物互联、云化加速、AI已成未来愿景的时刻,它过往更多集中在手机领域的产业路径,面临资本、技术、效率、场景、数据、生态构建的挑战。

  软银虽然并不是最好的产业支撑平台,但它有资本力以及一些覆盖不错的ICT基础服务网络。而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确实也是ARM未来耕耘的重心。软银接盘,能让它更加接近关键市场。

  而中国大陆似乎也因此有了借力空间。当软银消息公布,夸克点评第一时间曾预判过今日局面。

  但我们的判断里,并没有乐观到借此实现独立可控、安全的地步。因为,ARM再被动,产业地位决定了它也不可能落入中国之手。

  而软银,也不要因它与中国大陆诸多企业有资本关系而盲目地认为,孙正义会是中国半导体业走向自主可控的贵人。软银虽是日企,但背后投资机构,也是美资特色。而它多年来能在美国折腾,孙正义甚至还一度与美国政要乃至川普会面,本身就传递了某种立场。

  要看到ARM诞生之初的美国智力背景。它当初的机构投资方同样也是美资为主。在夸克看来,ARM当初转手软银,本身也是同质阵营内部的产业资源整合动作,也是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

  所以,甭想着能从软银这里获得ARM最为核心的资产尤其是技术资源。我们寻求自主可控的诉求,在这里其实行不通。

  这不是否认ARM中国合资公司的价值,也不是否认ARM中国子公司51%股权转售本地的价值。合资公司因为资本捆绑的关系,而有专门为中国定义的能力。在这一点上,ARM确实在加速融入偌大中国。

  但这个阶段,本质上,目前并存的这两家ARM系公司,仍还是一种ARM总部技术与服务的通路,它不可能获得ARM总部最核心的资产。

  几年前,在我多次采访ARM全球高管(COO、CEO、董事长)的经历中,曾多次明确询问过ARM研发中心为何不落地中国大陆。

  现在想来,这种问题其实很幼稚。它不可能将真正意义上的“研发中心”落地中国大陆,一是持续戴着有色眼镜的所谓知识产权担忧,二是上述提及的冷战思维下,与美国同质化的技术高压管控。

  所以,多年来,ARM在中国的投入其实一直很有限。它更偏重于一些应用层面。这也限制了ARM与中国建立更深的关系。

  虽然英特尔们也不会将核心技术移转到中国,但与这类公司相比,ARM显得过轻。面对5G、物联网、云计算、AI时代,ARM这种风格很难适应挑战。

  而将本地运营的部分基础业务,交由本地主导,看上去是尊重本地的市场化行动,更是一种无奈:ARM既然无法将更深的资源移转过来,它就不可能有太深的耕耘机会。那索性甩脱现有的业务,在利润的链条上,它其实更像一种包袱了。

  而软银与ARM总部,则已像是一个机敏的技术、资本运作者。软银甚至已成技术的掮客:

  一、软银官方的通告里,特意强调了ARM对中国系公司未来权益的追踪能力。尤其强调说,还是会享受大部分的IP收益。目前,中国大陆为ARM贡献了20%的营收。

  二、自从ARM落入软银之手,并未有神奇表现。我们反而持续看到,软银正在持续通过各种全球化与区域化的基金项目,不断分销ARM。

  此前的愿景基金,已经接盘ARM25%的股份。而愿景基金背后,除了软银,则是中东石油资本、苹果、高通、甲骨文等巨头的身影。

  相比厚安创新基金持有的ARM中国合资公司主导权,愿景基金持有的ARM全球25%股份,在深层的技术利用上,恐怕更有便利。

  而这类围绕ARM设立的全球与区域市场基金项目,恐怕已经成为软银资本与商业运作的盘子。

  它能带来“一鸡多吃”、将技术“化整为散”的成效,而效率远胜过去的逐一授权模式。尤其在中国人的一种情怀与诉求下。

  这当然也会分散软银帝国的经营压力。最近两年来,软银营收、毛利表现非常被动。过去一季季报更是如此:软银(TYO: 9984)2017财年Q4(对应正常的2018Q1)显示,当季营收为同比增长1%,归母净利同比下降96%。

  而且,软银虽然号称“帝国”,孙正义也一度被塑造成投资大师,但软银在全球诸多ICT属性的企业群体中,并非王者。它的市值,不但无法与美国科技巨头比,也无法与腾讯、阿里、三星、台积电等其他亚洲豪强比。

  我们相信,ARM已经成为软银市值管理的关键工具。

  过去两年,我们看到,软银曾减持阿里持股,并出售诸多非核心资产。ARM全球25%的股份以及此刻ARM中国子公司51%的股份,恐怕也都是这种背景下的结果。

  当然,这不是否认软银资本运作只是收缩。孙正义不是这样的人,我们看到他其实正在转换投资策略,开始围绕物联网、机器人、AI时代布局。ARM虽然成了技术与资本的利益盘子,但它不可能放弃这一核心枢纽。

  与软银在ARM上的合作,虽然符合我们的利益,但不要将它视为实现自主可控的路径。这种目标绝不会达成。

  事实上,即便软银给我们一些ARM更核心的部分,从后者商业模式以及它对产业链的高度依赖性来看,中国捆绑别人的同时,反而会被被人捆绑更深。

  这里不是渲染某种产业民族主义与悲情观,也不是什么渲染无可化解的宿命观与虚无主义,我们生存在现实中,就必须尊重它。我们只是担心,一种狭隘的博弈观念,会让我们陷入一种路径依赖,总以为会有“救世主”,它不但会透支我们有限的资源,也会给我们的产业持续造成动荡。

  一切都没有变,我们不能老打太过机巧的算盘,而需要一种从0开始的心态,立足自身、面向全球的开放的心态。老实说,我们对本地半导体业从来都没有失去真正的信心,它一定会蔚为大观,只是时间问题。我想,越是抛弃一些心机与算盘,这时代便愈会早早到来。


    2898站长资源平台网站资讯:http://www.2898.com/news/ 


【版权与免责声明】如发现内容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 kefu@2898.com ,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本站内容除了2898站长资源平台( www.2898.com )原创外,其它均为网友转载内容,涉及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