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才是金融业下一个10年最大的红利
“信用+”才是金融业下一个10年最大的红利!如何衡量一个人的信用,是个颇为复杂的命题。在信用体系发展最为成熟的美国,92%的群体有自己的信用数据,这些数据大多来自于他们的金融生活。在中国,信用体系的覆盖度大约为35%。
有意思的是,由于互联网大数据的产生,中国社会诚信体系的建设正在呈现出比美国更多元的态势。金融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除了测度金融信用,通过互联网大数据能测度一个人在社交平台的的信息和数据,也是一个很好的参考依据。
8家试点没有一家达标
2015年1月,央妈就下发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拉卡拉信用等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
如今试点已过两年(超过最初设想的6个月准备时间),8家试点机构没有一家获得牌照。
据了解,这8家机构实为个人征信试点机构,除了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还有腾讯征信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征信中心股份有限公司、鹏元征信有限公司、中诚信征信有限公司、中智诚征信有限公司、拉卡拉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北京华道征信有限公司。
中国人民银行征信局局长万存知表示,这8家机构之所以未获批准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全面、不具有独立性和信息误采误用。
虽然市场早已对个人征信牌照的快速发放不报太大期望,但万局长的回复依然让市场大跌眼镜。
为啥不达标?
然而,这个结果早在预期之中,根本原因在于,这8家试点机构每一家都想形成自己的业务闭环,没有一家具备第三方征信的独立性。更重要的是,在行业缺乏监管的情况下,个人征信面临过度采信,从而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出现被不法分子用来牟利的问题。
举例来说,芝麻信用就面临几方面的症结待解:
芝麻信用是个人征信产品,在用户授权的情况下,把基本信息、注册信息、兴趣偏好、支付和资金、人脉关系、黑名单信息、外部应用等征信对象特征的数据,输入到五个信用维度中,包括信用历史、身份特质、履约能力、行为偏好和人脉关系,每一维度代表征信对象的某一信用特征。
首先,芝麻信用一开始主要通过消费者在阿里系的消费场景下进行积累,虽然现在正在开放化,但基本上依然局限于一些比较小的应用,甚至是像免押金这样的鸡肋应用;
其次,由于芝麻信用分开始涉及贷款、信用卡等场景使用,网络上也出现了关于“刷分”的秘籍,甚至一些论坛还出现了“帮助提高芝麻信用分”的广告;
第三,芝麻信用的挑战还在于,通过大数据提供的评分是否能够准确区分风险,而这一点至关重要,将直接触及到芝麻信用的商业模式。
此外,互联网金融行业形势的变化,也是影响个人征信牌照发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仅是芝麻信用,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等其它7家试点机构,都面临着类似问题。总之,个人征信关乎数亿国民个人信息采集、使用与保护,央行不得不谨慎对待。
下一个10年的红利
虽然这次8家机构仍未获得监管层认可,征信市场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金融市场对于个人征信数据需求十分巨大。
数据显示,截至到2016年6月底,央行征信中心覆盖人群8.8亿人,其中信贷记录人群仅为3.8亿人。大部分居民和企业还未能通过有效的征信数据和手段纳入征信体系,因此,无法享受正常的金融服务。
目前,全国最权威的个人信用体系是中央人民银行征信中心的个人信用信息服务平台,接入了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信托公司、财务公司、汽车金融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放贷机构。但随着人们的消费的多样化,个人信用体系如何能覆盖到日常生活中是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正是类似芝麻信用等之类的第三方征信机构存在的必要。
很多并没有建立个人信用记录的个人,未来很多金融机构可能无法对这些用户的信用风险进行准确的判断。未来个人信用体系也将会涵盖生活的更多方面。
然而,如果降低门槛或者急于放开,让大量的社会资本和许多没有征信数据处理能力、风险分析技术和金融服务基础的公司一拥而上,就会造成鱼龙混杂的局面,很容易出现内部人员出于逐利目的,违法倒卖数据、危害信息主体权益的严重问题。同时,独立的第三方地位也是个人征信机构能够进行可持续商业运营的必要条件。
不管如何,信用已渗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也意味着未来10年,中国的城市都将成为信用城市。